契丹族消失之谜:150万契丹人人间蒸发,96年的一封信件揭开谜团

契丹族消失之谜:150万契丹人人间蒸发,96年的一封信件揭开谜团

据传,契丹族的起源地是现今东北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,最初属于鲜卑族的一支分支。

最初,契丹人以部落形式生活,生活方式游牧不定,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。

因此早期历史中对契丹人的记载极为稀少,直到北齐天保五年编写的《魏书》中,契丹族的身影才首次被正式提及。

契丹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导致他们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较弱,在李唐王朝前,他们经常遭受邻近部落和王朝的侵袭和压迫。

北齐时期,文宣帝亲自率军南下进攻契丹部落,这场战争最终以契丹的失败告终。

同时,北齐军队俘获了超过十万契丹人,缴获了数十万头牲畜,契丹族遭受了沉重打击。

此后契丹族在养精蓄锐期间,又遭遇了突厥的入侵,导致“部落离散,非复古八部”的局面出现。

直到隋朝初期,契丹族归顺于突厥和隋朝,才逐步恢复元气。

即便如此,契丹人依然经常受到各种压迫和欺凌。

唐朝初年,政权尚不稳固,特别是东突厥势力依然强大。为牵制东突厥,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,凡愿成为附属国的部落,唐朝都会给予保护和支持。

唐太宗时期,当时的契丹仍受突厥残酷统治,一旦唐朝伸出友谊之手,契丹人便毫不犹豫地归顺。

唐太宗对此表示欢迎,双方迅速达成共识。

在大唐的庇护下,契丹族迅速发展壮大。

据史料记载,唐太宗曾赐予契丹首领旗鼓,并开展贸易往来,更以公主和亲来巩固两国关系。

但随着契丹日益强盛,他们与唐朝的关系开始微妙变化。

唐朝晚期,因朝廷内忧外患,特别是河朔三镇局势紧张,朝廷无暇顾及契丹事务,导致契丹时而归顺,时而叛乱,关系反复无常。

公元907年,耶律阿保机继承契丹可汗之位,整合各部落,共同建立辽国,从此契丹族的实力大幅提升。

逐渐地,契丹族不满足于原有状态,开始觊觎中原土地,发动多次战争,掠夺大量土地。

契丹族既神秘又凶猛。

其鼎盛时期,国土面积达到约500万平方公里,几乎占据了中原的半壁江山,人口数量激增数十倍。

贝加尔湖、库页岛、阿尔泰山、河北、山西以及燕云十六州等地都曾是辽国疆域,辽国与北宋长期形成对峙局面。

当时,西方国家将契丹视为辽阔富饶的国家,如同伊甸园般美好,心生向往。

然而,这样强盛的辽国只存在了短短百年,最终被曾经的“小弟”女真族所灭,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深层原因?

辽国灭亡后,150万契丹人又流落何方?

辽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游牧王朝之一,首次实现东北与漠北地区的统一。

辽国的强大也映射出中原王朝的衰弱,尤其在北宋时期,辽国与宋朝对峙长达160多年。

北宋初年,宋太宗攻克北汉后又顺势北伐辽国,战势一度锐不可挡。

但在攻打幽州时陷入困境,随后在高梁河被辽军击败,宋太宗负伤退兵。

辽军随后多次南侵骚扰,给北宋带来极大压力。

雍熙三年,宋太宗决定发起三路北伐,结果中路部队全身而退,其他路线则惨遭覆灭。

此后,北宋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,转而实施防御策略。

两国虽偶有冲突,但无大战,直到景德元年,辽军突袭南下,迅速攻至黄河北岸澶州,令宋朝震惊。

于是双方签订协议,以白沟河为界,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10万两银子和20万匹绢布,两国关系得以稳定。

此外,辽国多次打压金国,而金国由谁建立呢?

1115年,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,初期金国势弱,难以威胁辽国,反而经常受辽国欺凌。

经过长时间压迫,金国终于忍无可忍,与宋朝结盟,共同讨伐辽国。

此前金军已攻占辽国东京辽阳府和上京临潢府,声威大振。

北宋也不愿再臣服于辽国,且有意借机夺回燕云十六州,宋徽宗派使者与金国谈判。

宋徽宗派武议大夫马政携同高药师等人乘船出海,以购马为由与金国商议,多次秘密谈判。

宣和二年,宋金两国达成夹攻辽国的协议,宋军攻击燕京,金军攻辽中金大定府,并占据长城以北诸州县。

1125年,金军如离弦之箭般冲击辽国首都,展开激烈屠杀。

辽军在宋金夹击下节节败退,最终辽国覆灭,百姓伤亡惨重。

部分侥幸逃出的契丹人西迁至西北地区,建立了西辽;另一部分拥护耶律淳,建立北辽。

但不久后,西辽被蒙古铁骑击溃,北辽不到一年即被金军灭亡。

契丹人仅剩约150万,流散四方,辽国也成为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篇章。

随之消失的,还有契丹族的文化、文字、服饰及其后裔踪迹,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痕迹,给后世研究带来巨大困难。

多年来,历史学者致力于解开契丹之谜,但因资料匮乏,谜团始终未解。直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,才开启了真相之门……

1922年,一名比利时传教士克尔文远赴内蒙古调查,意外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一块刻有奇怪符号的石碑。

这些符号与汉字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,似乎是一种文字,经专家考证,这便是契丹文字。

然而尽管知道这是契丹文字,专家们却无法破译其含义,石碑内容依旧成谜。

辽国灭亡后,关于契丹的文献逐渐消失,契丹文字也失传,几百年间这些文字成了难解的谜题。

尽管如此,仍有许多专家学者孜孜以求,试图揭开契丹的秘密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专家刘凤翥先生便是其中之一,他将毕生心血投入契丹文化的研究。

他早年曾深入研究契丹族,试图通过对比民族风俗习惯,寻找契丹后裔的踪迹。

遗憾的是,契丹人似乎真的凭空消失,难以寻觅踪迹。

在民俗文化方面,刘凤翥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考察,依然未发现有价值线索,证明此路难行。

就在大家感到无计可施时,1996年,一封来自内蒙古的信件送到了刘凤翥手中。

起初人们认为是误投,但刘凤翥细看后发现,信中自称寄信人为契丹族后裔。

见此署名,刘凤翥十分激动,认真阅读信件内容,信中写道寄信人与族人可能正是契丹后裔。

若此言属实,便有望揭开数百年谜团,了解辽国灭亡后契丹命运,填补历史空白。

他立即启程前往内蒙古,想与信件作者达斡尔族青年邱志德会面,解开心中疑惑。

达斡尔族是内蒙古的少数民族,讲蒙古语。

信件作者正是该族青年邱志德,他得知刘凤翥研究契丹,便萌生合作之意。

邱志德希望刘凤翥能帮助他们寻找祖先。虽然他们不确切知道祖先是谁,但一直自认是契丹后代。

刘凤翥考察当地后获悉,传说莫力达瓦边界处有一古老“边堡”,据说是契丹族派去建造的。

邱志德说:“辽国灭亡后,幸存契丹人四散逃亡,形成多个小团体,有些重新游牧,有些融入他族,至今未有定论。”

他还拿出许多物件作为佐证。

刘凤翥发现达斡尔族在服饰和体育活动上与契丹有相似之处,但仅凭这些无法证明二者关联。

于是刘凤翥决定进行DNA鉴定以验证血缘关系。

此前内蒙古出土过一具契丹女子遗骸,确认其身份后,只需将她的基因序列与达斡尔族人基因比对即可。

DNA检测结果公布后,众人兴奋不已,显示达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365日博登录 颈椎病的锻炼方法

颈椎病的锻炼方法

bt365备用网站 红米手机分身怎么关闭

红米手机分身怎么关闭

48365 “贪玩蓝月”攻略全解析:新手升级、好友互动与常见问题解答

“贪玩蓝月”攻略全解析:新手升级、好友互动与常见问题解答